统筹人才资源开发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1630次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领。近年来,句容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有效整合资源、统筹人才开发,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进行探索、采取有效举措,以更好的环境、更大的舞台、更优的服务,将句容打造成人才创新创业和集聚宜聚之地。
句容市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立足“产才融合、以产引才、以才助产”的工作主线,从“聚”、“引”、“育”、“用”、“留”等方面入手,加大人才工作力度,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句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政策引领聚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将人才强市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人才工作。制定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览,配套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及相关实施办法,为广聚贤才提供坚强的政策基础。组织实施以顶尖人才计划、先进制造业领军人才计划、现代服务领军人才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计划、福地青年英才计划等为主要内容的福地英才计划,力争到2020年,打造3家国家级科技人才创业园区,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100名,高层次创新人才100名,重点行业紧缺人才1000名。同时出台科技专项资金、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专项资金、创业扶持专项资金、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资金等管理办法,加大对在句容创新创业、稳定就业人才的资金扶持。这一项项人才优秀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句容人才集聚效应,在全市营造了识才、惜才、爱才的良好氛围。
平台搭建引人才。积极搭建人才供需平台,以“人才需求调研”、“暖企惠民”大走访、“人才服务进百企”等活动为抓手,建立起政府部门与企业联系沟通桥梁,及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信息。通过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组织重点企业校园招聘等,精准引进企业所需人才。连续三年举办青年创业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前后吸引了50多个优秀项目落户句容。积极推进“招院引所”工作,先后引进合肥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上海国核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10多家高校、院所与我市地方或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目前全市共建有企业孵化器5家、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家(国家级1家、省级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高校人才科技工作站5家,企业科技人才工作站32家。近年来,我市每年新引进本科以上人数1500余人,其中硕士学历以上人员达150人。
以用为本育人才。持续实施4期句容市“313”人才培养工程,认真落实课题资助、人才疗养、业务培训等具体培养措施,优先推荐申报镇江市“169人才培养工程”和省“333人才培养工程”。两年来,培育各类本土人才439人,其中学术技术带头人30人,科技骨干109人,实用人才300人。13人入选省市科技企业家、19人入选省“333”培养工程,211人入选镇江“169”五期培养工程。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机制,鼓励在职科研人员自学、读研、进修,进一步提升技术专业水平。近年来,我市每年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培训人数在12000人左右。积极培育“句容工匠”精神,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建立技能人才工作室、开展技能人才博览会等活动,加大对本土技能人才的宣传培养力度,目前每万人高技能人才数达740人左右。
活力激发用人才。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凝聚“教授书记、博士镇长”集体智慧为地方经济服务。在科技镇长团的推动下,句容市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理工大学建立了长效产学研合作机制,为句容市的企业发展搭建科技平台,为句容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启动“教授博士句容行”、“百名专家句容行”等系列活动,邀请专家走进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实现农技人员全员服务,定期组织农技专家进农家地头,现场帮助农户解决难题,从而带动农户发家致富。
多重激励留人才。设立“政府人才津贴”、“福地英才”项目资助、科技创新、创业富民等各类人才专项资金,对高层次人才运营团队、高层次创业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重点行业紧缺型人才进行项目落户扶持及个人津贴补贴等,最高可达500万元。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出台《句容市人才安居实施意见》,对来我市创业就业的国家、省、市、县引才计划引进人才,以及高学历、专业人才提供购房补贴、租赁式人才公寓、货币化房租补贴等三种方式的住房保障。在全市开发区、华阳街道、宝华镇、郭庄镇四大重点板块建设2000套标准化设施配套的精品人才公寓,拎包便可入住。在句容房价限购的情况下,对符合条件的人才不但不需要提供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还最高能享受到80万元的购房补贴,让人才在句容安居乐业更无忧。
二、当前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量不足和质不高并存。随着“宁镇扬”一体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以及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严重短缺,不能满足我市产业升级发展的实际需要。此外现有人才学历结构呈明显的“扁平”状,主要集中在大专和本科,硕士、博士等基础性高层次人才较少。据不完全统计,企业人才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占54%。在句容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直接从事科技创新人员较少,大量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合作时间短,且仅就单个项目合作,合作成效不显著。
人才引不进和留不住并存。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尚未真正畅通起来,由于不能及时解决编制、待遇问题,导致所需人才无法快速引进。此外现有工资收入分配机制缺乏激励性,工资收入没有真正做到与能力、贡献和取得的劳动成果相挂钩。近年来,我市卫生和教育行业流失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骨干人才,企业招聘的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流向大城市发展,企业、部门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
人才不重视和不重用并存。企业作为使用人才的主体,由于认识上有差距,在人才的引进上存在“等、靠、要”思想,过度依赖政府引才,主动引才积极性不够。此外现有人才资源,还存在“单位所有、条块分割、多部门管理”现象,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尤其是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很难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我市人才整体使用效率不高和人才资源浪费。
三、几点思考
秉持三大原则,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要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要在省、市人才规划的框架下,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地方人才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从宏观上着力研究解决人才工作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围绕“用好用活人才”的要求,做到才尽其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人才工作对外开放,实施好“引才计划”,对引进的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人才,采取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柔性特聘等灵活措施,促进人才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三要坚持人才优先的原则。要从思想上到行动上体现人才优先,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资源开发,向市场借力,引进、支持各类技能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等民间机构的发展,切实扩大人才增量。加大公共财政对人才工作的倾斜力度,切实扩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科技创新、团队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
树立三种导向,强化人才服务理念。一要树立“企本位”导向。要调动用人主体的积极性,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上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对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最大限度的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人才松绑,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增强人才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二是树立“产聚才”导向。要以产业为导向,以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吸引和聚集一批高层次人才,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三是要树立“高端化”导向。要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等为重点,大力建设各类高水平研发平台。同时要形成以才引才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高端人才荐才作用,通过定期走访、实地交流、举办活动等,与现有人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他们为中介,拓展同专业或同类专人才建立联系的通道,增大引进机会,引进更多的顶尖高层次人才。
健全三项机制,激发人才工作效能。一要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要建立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的人才考核评价办法,真正发现挖掘有能力的优秀人才。要树立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正确用才导向,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真正用好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各类人才。二要完善人才引进流动机制。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指标体系,定期编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制订实施中长期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 的理念,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制定灵活多样的人才流动政策,推动人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三要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建立完善物质激励保障,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人才、重点项目、重点科技成果奖励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特殊人才给予高回报,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归属感。并做好优秀高层次人才推荐和表彰宣传工作,切实增强高层次人才的个人成就感和社会荣誉感,以情招才,动情留人。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联系我们

广东河源市源城区越王大道西汇景国际商贸中心A栋306号

0762-3662739

0762-3283638

hengyu739@163.com

手机扫一扫
访问恒宇公司